諾貝爾獎崇尚「慢科學」期盼跨代接力造福人類

諾貝爾獎鼓勵慢科學,能夠以數十年的努力造福人類。圖為化學獎得主羅伯森(左)在澳洲墨爾本大學指導學生。(美聯社)
諾貝爾獎鼓勵慢科學,能夠以數十年的努力造福人類。圖為化學獎得主羅伯森(左)在澳洲墨爾本大學指導學生。(美聯社)
今年的諾貝爾科學獎項,生理或醫學、物理、化學三領域,全頒給了數十年前的基礎研究,強調「慢科學」( Slow Science)的價值:那種出於純粹好奇、看似無用的探索,卻為今日科技與醫療奠基。紐約時報分析,耐心與好奇能改變世界,就像手機或癌症療法,背後都是幾代科學家的默默耕耘。

 

7日,記者三度問物理獎得主約翰.克拉克(John Clarke),他40年前發現的「宏觀量子隧穿與能量量子化」如何催生今日手機科技。他沒給直白答案,因為這條路從實驗室到生活,沒簡單公式。科學突破往往是無數專家、點子與失敗實驗的累積,耗時數十年。克拉克與兩位物理學家米歇爾.德沃雷(John Clarke)、約翰.馬蒂尼斯(John M. Martinis)因證明量子力學特性可「肉眼可見」,拿下物理獎。他在記者會說:「我們當時不懂這研究多重要,後來別人接手才開花結果。」這正是慢科學:成果非一人之力,而是跨世代接力。

 

生理或醫學獎頒給三位科學家,他們揭示人體免疫系統不攻擊自身的秘密。一位從1980年代開始試驗,1995年才有重大突破;另兩位延續到2000年代,成果催生癌症療法,啟發200多項臨床試驗。威斯康辛大學發現研究所所長喬.韓德斯曼(Jo Handelsman)說:「這從摘一隻老鼠的胸腺開始,誰想得到這會改寫醫學未來?」

 

化學獎則頒給三位化學家,表彰他們開發「金屬有機框架」(MOFs),這種多孔分子結構源自1980至2000年代實驗,如今用於提升工業效率,還能從乾旱地區空氣中取水。這些成就顯示,慢科學的探索看似無用,卻為手機、醫療與節能材料鋪路。

 

在政府效率至上的年代,科學經費常被砍,例如美國2025年非國防研發預算降5%,諾貝爾獎提醒我們:好奇心值得投資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與科學史學者大衛.凱撒(David Kaiser)說:「這些研究不只耗時長,更是跨世代努力,無法預設問題或答案。」慢科學不受時間表束縛,卻帶來大突破。

 

慢科學的回報不只在未來。美國非國防研發投資回報率高達300%,每1元投入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,帶動2.56元經濟活動。探索太空時空的技術,推動電腦、雷射與感測器進步。國際科學理事會候任主席羅伯特.迪克格拉夫(Robbert Dijkgraaf)說:「回顧總能證明好奇心的力量,但前瞻難預測成果。」他認為,給科學家自由探索的空間,才是研發經費的最有效用法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ionica Shoes | Born Shoes Canada | OOfos Shoes | Kate Spade Canada | Double-H Boots | Wolverine Canada | Belleville Boots | LOWA Boots | Vivobarefoot Shoes | Xero Shoes Canada | Adams Shoes | Royer Boots | Lane Boots | Nocona Boots | Resistol Hat | Rad Shoes | Fizik Shoes | Bates Boots | Longchamp Canada | Bailey Hats | Naturalizer Boots | Gola Shoes | Bajio Sunglasses | Koel Schuhe | Kelly Katie Shoes | Meindl Schuhe | Bearpaw Shoes | Blowfish Sneakers | Camper Schuhe | Lodi Zapatos | Dexter Bowling Shoes | Matterhorn Boots | Unisa Chaussures | Idyllwind Boots | Shyanne Boots | Camper Zapatos | Meindl Boots |